《TED中文》文字稿:你是否被情緒勒索了?|周慕姿

繁體

大家有聽過情緒勒索嗎?可能有些人覺得情緒勒索就是有一個人很過分,他用情緒勒索另外一個人。不過如果我說情緒勒索其實是一種互動的模式,大家相信嗎?

我一個朋友,過年的時候他們全家吃年夜飯,她媽媽不知道為什麼有點不開心,就轉身進房間躺在床上開始哭,然後他們全家就圍在媽媽的床邊,就說「媽,你怎麼了?有事用講的啊,你不要只是哭,到底是什麼事?」然後媽媽就不說話,繼續流眼淚。

我朋友就問我了:「呃,慕姿,這樣我媽算不算情緒勒索我們?」我就說:「你們這樣整個的互動模式,的確有點像情緒勒索。」不過如果我們換個場景喔,媽媽走進房間上床,然後開始哭。然後你們全部的人圍在餐桌旁邊說:「媽媽大概肚子不餓啦,她不想吃,我們就先吃好了,肚子餓她自己會出來。爸,你那個陳年高粱給我開一下。「然後你們在外面吃了超開心,這樣算不算情緒勒索?不算喔。

所以大家發現了嗎?就是像我剛剛說的,情緒勒索,它其實是一個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有一方說出、表現出這樣子的模式,然後另一方順從。

不過或許大家剛剛聽到那個例子會發現,許多的情緒勒索互動其實夾帶了很多的負面情緒,包含生氣,包含眼淚。而有的時候這會讓我們有點受不了,於是就會出現有些聲音會說:他就是這樣啦、他就沒辦法、他就改不了,我們就順著他。或是說,你就先順著他,然後安撫他,之後他就會好一點。

真的嗎?

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有一天帶著那個孩子經過肯德基,他說他想吃肯德基,你不買給他,他就在地上滾來滾去、假摔、撞牆,逼迫你買給他。會買給他的請舉手,有人舉手嗎?真的有唉,等一下拿一下我的名片,可能有一點濕(笑),沒有,開玩笑的。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沒有舉手的,非常好,大家都非常的沒血沒淚,啊不是,非常地具有原則。沒錯,不能買給他,為什麼?買了之後他下次就知道這招有用,對不對。

很好玩的是,大家對於小孩都知道要這麼篤定地堅持原則,對於大人卻沒有辦法,為什麼呢?這牽涉到情緒勒索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貶低、引發罪惡感還有剝奪安全感。

什麼是貶低?比如說,「你這個草莓族、你抗壓性太低、你不夠努力、你不夠負責任」,這些貶低的話,我們很常聽到,聽到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什麼?不舒服,對不對。

當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也代表這個貶低在我們情緒勒索關係非常重要,為什麼?他告訴你,他有一個標準,他講了這些話讓你不舒服,而如果你想要感覺到舒服,你就必須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因為他就會告訴你這樣好棒,你就可以因為那個好棒去安撫你的那個焦慮感,這就是為什麼貶低在情緒勒索關係中非常重要。

再來第二個,引發你的罪惡感。罪惡感這件事情在台灣社會整個被養成得非常好,我舉個例。「你真的很不孝!」聽到這句話,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不太舒服,我就不問誰會沒有沒有感覺了,這個就別問了。大部分會覺得不舒服,而當我們聽到會讓我覺得有罪惡感的話的時候,我會覺得我有事情沒有做好,那就會讓我們去按照對方的方式去做,去把事情做好,那對方的需求就可以被滿足。

第三,剝奪安全感。其實這也很常見喔,比如說,好哦,這個家是我的名字,那你要跟我吵架,你就給我滾出去;或者是你只要不按照對方的方式去做,可能會影響你的績效,影響你公司的升遷,甚至影響你可不可以繼續這個工作。這都是剝奪安全感,因為它影響到我的生存。

所以在這裡,我再分享一個故事。我有個朋友,她家住在半山腰,然後有一天下大雨,像這幾天的這個天氣。她媽媽就說,打電話給她:「女兒,我跟你講,今天晚上我要燉雞湯,你早一點下班回來買雞回來。「女兒就說:「媽,不好意思,我今天要加班,你要不要先隨便吃一吃,我下班再買回去。」

媽媽說什麼?「養孩子有什麼用啊?小時候為她把屎把尿,現在拜託她一個事情,她就推三阻四說什麼要加班。沒關係啦,我自己走山路去買。啊,可能會遇到土石流。唉,沒關係,你加班就好了。「她電話掛掉,那女兒怎麼辦呢?只好買回去了嘛。那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媽媽,她就使用了情緒勒索的三元素去滿足她的需求。

但是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你們覺得那個媽媽知不知道她在勉強自己的小孩?覺得知道請舉手。好,不少人。好,謝謝。覺得不知道的請舉手,也不少人。

好,我要告訴大家,媽媽知道。我感覺現場有些人倒吸一口冷氣:媽媽居然知道!那她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原因是因為這個媽媽,她自己或許過去也是一個情緒被勒索者,她很習慣性地在那個「應該」底下去犧牲自己的需求,滿足別人。而今天當她有機會合理地成為可以要求別人來滿足她需求,這個文化給她這個權利嘛,那她就會怎麼樣,她就會用同樣的模式去要求對方去滿足自己。

所以回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媽媽知不知道女兒是痛苦的?

她其實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個媽媽她可能連自己的痛苦都不知道。這種人,她可能會常常抱怨,然後說她以前有多辛苦多辛苦,你試試看你去同理她的心情,然後跟她說:「哇塞!媽你以前好辛苦,我覺得聽了好心疼,你怎麼忍過來的?」她會跟你一起抱頭痛哭,然後兩個人就是感情交流,非常開心嗎?才不會咧。她會說什麼?「哎呀,我跟你講,做人家女兒、媳婦、太太等等,這些就是應該的,等你以後當人家媽媽你就知道了。」有沒有?很常聽到對不對?

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一個人如果他不能承認自己的痛苦,他不可能去理解別人的痛苦,所以當你的痛苦讓他知道的時候,他會去理解你、去覺得心疼嗎?才不會咧,他會覺得怎麼樣?他覺得你的痛苦根本就在打他臉:我那麼痛苦我都忍過來了,你憑什麼委屈?憑什麼痛苦?

懂我的意思嗎?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模式,也就是情緒勒索的抓交替,有沒有?所以了,我們要破除這個模式,我們要做些什麼?

簡單地說,我們必須學會去理解自己的感受跟痛苦,我們必須要去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因為這個媽媽她以前就一直覺得,ok,好像我不夠重要,她會要求對方一定要完全滿足她需求,因為她沒有辦法去判斷,你不能滿足我的需求,究竟是因為你不愛我,還是你有困難,她都會假設是因為你不愛我。

所以我們就會建議在這個情況之下,你必須要練習去相信其實別人是愛你的;別人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是因為他有困難,而不是因為他不愛你。這樣你才不會想盡辦法要用情緒勒索、用孝道、用應該等等包裝所有的需求去逼別人一定要吃進去。那你才有機會去相信,當對方願意為你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是因為他想要,而不是他覺得他應該。那你也才不會覺得你總是只得到他的人,得不到他的心嘛,對不對?

所以當你可以接受別人是因為想要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對對方有沒有幫助的?當然有,對方他才可以感覺到我每次在做這件事情是我想要,而不是我應該。那我為什麼想要?當然是因為我愛你嘛。

所以這使得我們的關係才有辦法回歸到一個最純粹的模式,就是因為愛。因此,提醒大家,我願意為你是因為我愛你,而不是因為我怕你。這樣的互動模式才可以讓我們重新去建立彼此的安全感,然後跳脫情緒勒索的回圈。

謝謝大家!

简体

大家有听过情绪勒索吗?可能有些人觉得情绪勒索就是有一个人很过分,他用情绪勒索另外一个人。不过如果我说情绪勒索其实是一种互动的模式,大家相信吗?

我一个朋友,过年的时候他们全家吃年夜饭,她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有点不开心,就转身进房间躺在床上开始哭,然后他们全家就围在妈妈的床边,就说“妈,你怎么了?有事用讲的啊,你不要只是哭,到底是什么事?”然后妈妈就不说话,继续流眼泪。

我朋友就问我了:“呃,慕姿,这样我妈算不算情绪勒索我们?”我就说:“你们这样整个的互动模式,的确有点像情绪勒索。”不过如果我们换个场景喔,妈妈走进房间上床,然后开始哭。然后你们全部的人围在餐桌旁边说:“妈妈大概肚子不饿啦,她不想吃,我们就先吃好了,肚子饿她自己会出来。爸,你那个陈年高粱给我开一下。“然后你们在外面吃了超开心,这样算不算情绪勒索?不算喔。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就是像我刚刚说的,情绪勒索,它其实是一个你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有一方说出、表现出这样子的模式,然后另一方顺从。

不过或许大家刚刚听到那个例子会发现,许多的情绪勒索互动其实夹带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包含生气,包含眼泪。而有的时候这会让我们有点受不了,于是就会出现有些声音会说:他就是这样啦、他就没办法、他就改不了,我们就顺著他。或是说,你就先顺著他,然后安抚他,之后他就会好一点。

真的吗?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有一天带著那个孩子经过肯德基,他说他想吃肯德基,你不买给他,他就在地上滚来滚去、假摔、撞墙,逼迫你买给他。会买给他的请举手,有人举手吗?真的有唉,等一下拿一下我的名片,可能有一点湿(笑),没有,开玩笑的。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没有举手的,非常好,大家都非常的没血没泪,啊不是,非常地具有原则。没错,不能买给他,为什么?买了之后他下次就知道这招有用,对不对。

很好玩的是,大家对于小孩都知道要这么笃定地坚持原则,对于大人却没有办法,为什么呢?这牵涉到情绪勒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贬低、引发罪恶感还有剥夺安全感。

什么是贬低?比如说,“你这个草莓族、你抗压性太低、你不够努力、你不够负责任”,这些贬低的话,我们很常听到,听到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什么?不舒服,对不对。

当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也代表这个贬低在我们情绪勒索关系非常重要,为什么?他告诉你,他有一个标准,他讲了这些话让你不舒服,而如果你想要感觉到舒服,你就必须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因为他就会告诉你这样好棒,你就可以因为那个好棒去安抚你的那个焦虑感,这就是为什么贬低在情绪勒索关系中非常重要。

再来第二个,引发你的罪恶感。罪恶感这件事情在台湾社会整个被养成得非常好,我举个例。“你真的很不孝!”听到这句话,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不太舒服,我就不问谁会没有没有感觉了,这个就别问了。大部分会觉得不舒服,而当我们听到会让我觉得有罪恶感的话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有事情没有做好,那就会让我们去按照对方的方式去做,去把事情做好,那对方的需求就可以被满足。

第三,剥夺安全感。其实这也很常见喔,比如说,好哦,这个家是我的名字,那你要跟我吵架,你就给我滚出去;或者是你只要不按照对方的方式去做,可能会影响你的绩效,影响你公司的升迁,甚至影响你可不可以继续这个工作。这都是剥夺安全感,因为它影响到我的生存。

所以在这里,我再分享一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她家住在半山腰,然后有一天下大雨,像这几天的这个天气。她妈妈就说,打电话给她:“女儿,我跟你讲,今天晚上我要炖鸡汤,你早一点下班回来买鸡回来。“女儿就说:“妈,不好意思,我今天要加班,你要不要先随便吃一吃,我下班再买回去。”

妈妈说什么?“养孩子有什么用啊?小时候为她把屎把尿,现在拜讬她一个事情,她就推三阻四说什么要加班。没关系啦,我自己走山路去买。啊,可能会遇到土石流。唉,没关系,你加班就好了。“她电话挂掉,那女儿怎么办呢?只好买回去了嘛。那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妈妈,她就使用了情绪勒索的三元素去满足她的需求。

但是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们觉得那个妈妈知不知道她在勉强自己的小孩?觉得知道请举手。好,不少人。好,谢谢。觉得不知道的请举手,也不少人。

好,我要告诉大家,妈妈知道。我感觉现场有些人倒吸一口冷气:妈妈居然知道!那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原因是因为这个妈妈,她自己或许过去也是一个情绪被勒索者,她很习惯性地在那个“应该”底下去牺牲自己的需求,满足别人。而今天当她有机会合理地成为可以要求别人来满足她需求,这个文化给她这个权利嘛,那她就会怎么样,她就会用同样的模式去要求对方去满足自己。

所以回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妈妈知不知道女儿是痛苦的?

她其实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个妈妈她可能连自己的痛苦都不知道。这种人,她可能会常常抱怨,然后说她以前有多辛苦多辛苦,你试试看你去同理她的心情,然后跟她说:“哇塞!妈你以前好辛苦,我觉得听了好心疼,你怎么忍过来的?”她会跟你一起抱头痛哭,然后两个人就是感情交流,非常开心吗?才不会咧。她会说什么?“哎呀,我跟你讲,做人家女儿、媳妇、太太等等,这些就是应该的,等你以后当人家妈妈你就知道了。”有没有?很常听到对不对?

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一个人如果他不能承认自己的痛苦,他不可能去理解别人的痛苦,所以当你的痛苦让他知道的时候,他会去理解你、去觉得心疼吗?才不会咧,他会觉得怎么样?他觉得你的痛苦根本就在打他脸:我那么痛苦我都忍过来了,你凭什么委屈?凭什么痛苦?

懂我的意思吗?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模式,也就是情绪勒索的抓交替,有没有?所以了,我们要破除这个模式,我们要做些什么?

简单地说,我们必须学会去理解自己的感受跟痛苦,我们必须要去面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因为这个妈妈她以前就一直觉得,ok,好像我不够重要,她会要求对方一定要完全满足她需求,因为她没有办法去判断,你不能满足我的需求,究竟是因为你不爱我,还是你有困难,她都会假设是因为你不爱我。

所以我们就会建议在这个情况之下,你必须要练习去相信其实别人是爱你的;别人不能满足你的需求是因为他有困难,而不是因为他不爱你。这样你才不会想尽办法要用情绪勒索、用孝道、用应该等等包装所有的需求去逼别人一定要吃进去。那你才有机会去相信,当对方愿意为你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因为他想要,而不是他觉得他应该。那你也才不会觉得你总是只得到他的人,得不到他的心嘛,对不对?

所以当你可以接受别人是因为想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对对方有没有帮助的?当然有,对方他才可以感觉到我每次在做这件事情是我想要,而不是我应该。那我为什么想要?当然是因为我爱你嘛。

所以这使得我们的关系才有办法回归到一个最纯粹的模式,就是因为爱。因此,提醒大家,我愿意为你是因为我爱你,而不是因为我怕你。这样的互动模式才可以让我们重新去建立彼此的安全感,然后跳脱情绪勒索的回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