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看了科幻,世界突然变得不同|姜振宇
简体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的title——四川大学科幻研究院。很多人问我,这是一份正经工作吗?哪有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搞科幻的?后来想想,确实可能需要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于是起了这么一个标题——《从幻想当中看到科学》,又名《我们不用很累很麻烦就可以搞科幻》。
不知道各位大小朋友对于科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对我来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星空。有了星空以后就会开始幻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某种方式向它们接近?所以就会有飞行器啊这样一些的想象力。
当开始接触科幻更多一点,就会发现,只有想象力好像不太够,可能需要学一点科学。
我们学科学总感觉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但是深入进去以后发现,搞科幻对于科学的要求到底有多少,学到什么层次才能够来搞科幻呢?大概是这个层次。
什么意思?知道哪个是地球吧?很好,小朋友都知道,非常好!金木水火土,这些行星的名字,知道了,这个基本上是小学水平,甚至是幼儿园水平。知道了一些以后,我们就可以做什么?我们就可以开始给这样的示意图来挑错误。
这上面有很多错误,大家能发现出来吗?比例尺肯定不一样,大小肯定不一样,对吧?然后远近也不一样。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放在十几年以前不是个错误,放在今天就是个错误。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最那边那颗小小的星星是什么?冥王星,对吧?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太阳系里有几大行星吗?可能有一些大朋友们会想,不是九大行星吗,怎么变成八大了?因为冥王星有一天被开除了,这个事情发生在2006、2007年前后。
这个事情出来以后,就给我产生一个问题,我也想问问大家:当科学家们把冥王星从行星当中开除的时候,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冥王星发生了变化吗?冥王星的大小、冥王星的轨道、冥王星的温度?冥王星它自己做错了什么吗?那么为什么它突然间就被开除了呢?
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其实是我们的科学知识发生了变化。有一些天文学家发现,有一些其它的小行星长得跟冥王星差不多。如果冥王星是行星的话,那么其它可能还有四五颗(小)行星也得归到行星这个行列里面来,那就不是九大行星,那是十几大行星了,太多了!所以最后我们就把冥王星开除出去了。
这就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科学知识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了一些改变以后,它会产生后果。这个后果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问题,它会和科学知识相关,但是又有一些奇怪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些变化非常地常见,我再举另外一个我比较喜欢的例子。
这是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呢?首先就要提到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美国的NASA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一颗宇宙探测器,叫做“旅行者一号”,大概就是长成这个样子。这个探测器嘛,大家知道,肯定是带着很多科学设备、科学仪器,什么拍照的、探测声波的、探测辐射的等等。除了这些科学仪器之外,它有一个东西比较奇怪,它带了这么一张黄金唱片,这是镀金的。这个唱片,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U盘,或者一个硬盘,或者一个CD。上面刻了一些声音,包括我们地球上的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鸣叫声,还有一些音乐。比较厉害的是,它还有一段找了很多人来录的话,我们来听一下其中的几段:
- “Hello from the children of the planet Earth.”
—— “黄金唱片”声音片段(英语) - “太空朋友,你们好!你们吃饱了没有?”
—— “黄金唱片”声音片段(闽南语) - “各位好吗?祝各位平安、健康、快乐。”
—— “黄金唱片”声音片段(粤语) - “各位都好吧?我们都很想念你们,有空请到这儿来玩!”
—— “黄金唱片”声音片段(普通话)
提问:这话是对谁说的?我们会发现这个语气非常的平和,好像不是在处理一些很大的事情,非常的日常。但是毫无疑问,当我们把这个探测器发射到宇宙当中的时候,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哈,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找到了它,如果它的耳朵、它的听力器官跟我们差不多的话,听到的声音跟我们刚才听到的其实是没什么两样的。
这是一种非常日常的事情,但是把它放到探测器这么一个事情里面去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一点微妙的感觉,对吧?
这是一个事情,然后跟这个探测器相关的就是这个照片。在1990年2月14号,2月14号是什么日子?在这个行星学家同时也是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的建议之下,“旅行者号”探测器把摄像头转了个角度,对着来的方向拍了一张照片。
什么意思呢?这张照片拍的是地球。地球在哪?看不见,很小,为什么?这个甚至是已经处理过之后的照片,它是把几十张照片叠在一起,最后你能看见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这个小点就是地球。当它如果只是一张照片的时候,这个小点大概只占 0.2、 0.3 个像素,非常的小。它好像是一颗灰尘,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黯淡蓝点”,非常的小。这个是科学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以后,我们有些技术,我们能够向宇宙当中发射探测器了以后,回过头来看地球,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要拍这样一张照片呢?这显然不是一个科学家会要做的事情,对不对?科学家要做的肯定是探索、发现,要向前看、向外看。为什么要到了某一个地方以后,给我们看一眼地球呢?但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卡尔·萨根应该强调自己的是一个作家的身份。
不管是科普作家还是科幻作家,当他作为一个天文学家、一个科学家的时候,他来做一些科学发现。与此同时,科学发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新的想象和新的感受。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看见的地方都被整个地球所包裹。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到宇宙当中,回过头来看地球,那么小的一个小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来想象我们的地球呢?
那么这样一种变化,它和科学相关,又不仅仅是知识。谁对于这样的变化最敏感?科学家当然是其中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些对这些变化非常敏感的人。
给大家看两首词,前面这首:“申江好,地火最光明,漏转铜龙夸不夜,花开铁树照深更,比月更澄清。”
大家想得出来写的是什么吗?“申江”指的是上海,这首词写于一百年前晚清的时候。它写的是什么?写的是路灯。当一个从来就是读古典诗词的人第一次看见路灯,很震撼,写下这么一首词。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年代,还有人写这么一首七绝,四句。这写的是个电报,这首诗也是在一百年前写的,在福建。电报,很多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它大概可以理解成电话、手机出现之前的上一个年代一种被淘汰的技术。但是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文人们、知识分子第一次见到这东西的时候,非常地震撼,甚至想要写一首诗。
也不仅仅只有诗这样一些东西,还有小说。有一个叫吴趼人的,可能上了高中的同学听说过这个人。他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家之一,他写过《新石头记》,就是新《红楼梦》。他就想如果贾宝玉还俗了,突然有一天,他去干什么呢?去坐潜水艇,去坐热气球。这个是晚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的想象。
那么在最初的这个震惊的阶段,很多报道热气球、飞机,这是一百年前画报上画的东西。这事过去之后,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现代世界正在向我们中国靠近,各种方式向中国靠近,那么就有变化;当我们意识到变化变成一种常态的时候,我们就不仅仅要满足于感受一些东西,我们要适应它。这个适应过程其实是稍微有一点困难的,所以提出它的人都是比较著名的一些知识分子,比如梁启超。
梁启超有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倡导——要倡导新小说。新小说里面他分了几类,有侦探小说、军事小说、政治小说,其中就包括哲理科学小说。大家注意,为什么叫“科学小说”不叫“科幻小说”呢?因为当时还没有“科幻小说”这个名词。中文没有,英文也没有。他是直接觉得应该要有一些科学题材的东西出来。
梁启超有一个小迷弟,鲁迅。鲁迅年轻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科幻迷,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是这样呢?鲁迅做过很多的翻译,他翻译了《月界旅行》,就是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还翻译过《地心游记》,翻译了很多。
他不光是翻译,那个时候他大概22岁,他还觉得“梁启超不是说要搞新小说吗,新小说不是很多种吗?在所有的新小说里面,我觉得科学小说是最好的”。所以他就说了一个很厉害的说法——“必自科学小说始”。
大家看这个说话的方式,其实和梁启超很相近,基本上是模仿着来的。这一年鲁迅22岁,放到现在差不多是大学刚毕业。作为一个科幻迷的鲁迅,他不仅翻译,他还论说,他有一段表述非常有科幻感:“地球之大同可期”。“地球的大同”什么意思?放在今天讲,就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球的大同实现了以后,后面有什么?星球之战火,星球大战,对吧?鲁迅在讲星球大战,有点违和,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讲什么呢?他讲乌托邦、乐园、福地,意思是到了某一个时间点,人类就不用奋斗了,就非常美好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会一直有科学情况下的人类的努力和发展和竞争。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冥冥黄族可以兴矣”。黄族是什么?黄种人,以中国为代表的这么一些人群。
大家想想,鲁迅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是在1902年、1903年,100多年前。那个时候五四运动还没有发生,甲午海战刚刚结束。在那样一个环境里,鲁迅却在科学小说、科幻小说当中,收获了这样一种精神动力。
但是就又有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些?为什么我们不熟悉晚清的科幻小说?上过高中的同学可能知道,鲁迅后来写了篇东西叫做《呐喊·自序》,他说“年少的时候做过很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科幻是他忘却的梦想之一。
为什么包括鲁迅、包括梁启超在内的这些人要放弃科幻呢?
其实讲白了也很可以理解。他们生活的周边其实不太有科学,不太有提科技产品。刚才我们讲,看到一个路灯,要写一首诗;看到一个已经被淘汰的电报技术,写一首诗。在这样一个缺乏生活经历的情况下,要理解科学带来的变化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我们今天比较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时代。所以我们讲,在我们这个科学时代,看上去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社会环境以后,再要理解科学,大致上我们要经过三个阶段:接受、想象和理解。
这么说起来比较空,我给一个案例。上初中的同学注意,这是一篇你们初中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叫做《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一篇小说。大家注意看最后两行:“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都离她不会再远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刘慈欣自己对这个结尾非常满意,他甚至写了一篇文章来讲这个事情,他说“我对这个结尾非常地满意,因为它在讲一个科学上面的事情”。怎么样来理解这个事情呢?
首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有一个地球,有一艘飞船或者叫做“地航船”,一直挖到了地心,然后出了事故。有一个科研人员,有一个小姑娘,被困在那里面了,她出不来了。但是呢,人出不来,还有一个通讯设备,可以用VR,可以用量子传输来进行一些沟通。那么男主人公就戴着她的VR设备,相当于是带上这个女孩的眼睛,到处去看外面的世界。
这是一个基本的设定,在科学上这是可能的。可能得先接受这个事情,因为它不难。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想象,你怎么去想象一个地球。我们知道有一个地球,但是我们怎么将它在脑子里面给刻画出来,这个其实是有一点难度。
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有多少?地球当然不是一个整圆,它会有高的地方,也有矮的地方,平均下来大概是12000多千米。地球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大概8.8千米。那最深的地方是哪里?大海沟,什么什么大海沟,记不住名字,没关系。海沟有多深?也是一万多一点点,单位是米,换算成千米,差不多是11.1千米。还是很难想象,什么意思呢?往上10千米,往下10千米,基本上除了少数几个宇航员以外,大部分的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基本上就是在这个二十公里范围内生存。
地球是一万多公里,怎么来想象这个距离?一万多公里比20千米可能大个几百倍,我们生活当中,什么东西大概是在几百这个数量级 的?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字典。
一本《新华大词典》,可能是一千多页,可能就是几百张。假设地球就是一本字典这么厚,那么人类生活的空间大概就是一张纸这么一个厚度。脑子里有这样一个形象以后,你再来看有一个主人公在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小姑娘被困在地球的中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地球是不是突然一下子好像变成了一种模型,变成了一种透明的东西——这个是“透明的地球”的一个想象的意义。
当我们接受了一个普遍的假设,能够想象出一个东西之后,就可以产生一些个人化的理解。
当刘慈欣说“无论我走到哪儿,离她都不会再远了”,他不仅仅是在讲我有一个地球,我有一个半径。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里面很绝望,因为那个小姑娘再也出不来了,而且这样的一个跨度,基本上是人力难以逾越的,虽然我们有一个地航船,但是还出了事故,她出不来了。有的人觉得,虽然很困难、很可怕,但是又有另外一种超越性的体验、一种想象,在这个过程当中。
那么我们可以说,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达成一种理解。对于这样一种现代生活、现代经验的理解,就隐藏在我们非常日常的对于科学的一些知识当中。这个知识真的不难,基本上小学、初中,最多高中,基本上都可以接受了。但是正是通过我们在大脑当中想象这些知识,在幻想当中刻画这些形象,我们能够获得一些不一样的体验——蕴藏在冰冷的方程式当中,蕴藏在枯燥的科学知识当中,会有一些了不起的审美体验——这也就是科幻想要做的事情。
当你理解了科幻,当你开始接触科幻以后,你的世界会在某一些瞬间变得不同。对于我来说,这样的一些变化,会令我非常快乐,非常爽,这也是支持我一直都在搞科幻的一个原因。
谢谢大家。
繁體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的title——四川大學科幻研究院。很多人問我,這是一份正經工作嗎?哪有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搞科幻的?後來想想,確實可能需要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於是起了這麼一個標題——《從幻想當中看到科學》,又名《我們不用很累很麻煩就可以搞科幻》。
不知道各位大小朋友對於科幻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對我來說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星空。有了星空以後就會開始幻想,我們是不是可以有某種方式向它們接近?所以就會有飛行器啊這樣一些的想象力。
當開始接觸科幻更多一點,就會發現,只有想象力好像不太夠,可能需要學一點科學。
我們學科學總感覺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但是深入進去以後發現,搞科幻對於科學的要求到底有多少,學到什麼層次才能夠來搞科幻呢?大概是這個層次。
什麼意思?知道哪個是地球吧?很好,小朋友都知道,非常好!金木水火土,這些行星的名字,知道了,這個基本上是小學水平,甚至是幼兒園水平。知道了一些以後,我們就可以做什麼?我們就可以開始給這樣的示意圖來挑錯誤。
這上面有很多錯誤,大家能發現出來嗎?比例尺肯定不一樣,大小肯定不一樣,對吧?然後遠近也不一樣。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放在十幾年以前不是個錯誤,放在今天就是個錯誤。大家知道是什麼嗎?
最那邊那顆小小的星星是什麼?冥王星,對吧?大家知道我們現在太陽系里有幾大行星嗎?可能有一些大朋友們會想,不是九大行星嗎,怎麼變成八大了?因為冥王星有一天被開除了,這個事情發生在2006、2007年前後。
這個事情出來以後,就給我產生一個問題,我也想問問大家:當科學家們把冥王星從行星當中開除的時候,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冥王星發生了變化嗎?冥王星的大小、冥王星的軌道、冥王星的溫度?冥王星它自己做錯了什麼嗎?那麼為什麼它突然間就被開除了呢?
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其實是我們的科學知識發生了變化。有一些天文學家發現,有一些其它的小行星長得跟冥王星差不多。如果冥王星是行星的話,那麼其它可能還有四五顆(小)行星也得歸到行星這個行列裡面來,那就不是九大行星,那是十幾大行星了,太多了!所以最後我們就把冥王星開除出去了。
這就帶來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的科學知識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了一些改變以後,它會產生後果。這個後果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問題,它會和科學知識相關,但是又有一些奇怪的東西。那麼這樣的一些變化非常地常見,我再舉另外一個我比較喜歡的例子。
這是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什麼時候拍的呢?首先就要提到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美國的NASA宇航局向外太空發射了一顆宇宙探測器,叫做「旅行者一號」,大概就是長成這個樣子。這個探測器嘛,大家知道,肯定是帶著很多科學設備、科學儀器,什麼拍照的、探測聲波的、探測輻射的等等。除了這些科學儀器之外,它有一個東西比較奇怪,它帶了這麼一張黃金唱片,這是鍍金的。這個唱片,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U盤,或者一個硬盤,或者一個CD。上面刻了一些聲音,包括我們地球上的風的聲音、水的聲音、動物的鳴叫聲,還有一些音樂。比較厲害的是,它還有一段找了很多人來錄的話,我們來聽一下其中的幾段:
- 「Hello from the children of the planet Earth.」
—— 「黃金唱片」聲音片段(英語) - 「太空朋友,你們好!你們吃飽了沒有?」
—— 「黃金唱片」聲音片段(閩南語) - 「各位好嗎?祝各位平安、健康、快樂。」
—— 「黃金唱片」聲音片段(粵語) - 「各位都好吧?我們都很想念你們,有空請到這兒來玩!」
—— 「黃金唱片」聲音片段(普通話)
提問:這話是對誰說的?我們會發現這個語氣非常的平和,好像不是在處理一些很大的事情,非常的日常。但是毫無疑問,當我們把這個探測器發射到宇宙當中的時候,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哈,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找到了它,如果它的耳朵、它的聽力器官跟我們差不多的話,聽到的聲音跟我們剛才聽到的其實是沒什麼兩樣的。
這是一種非常日常的事情,但是把它放到探測器這麼一個事情裡面去的時候,這裡面就有一點微妙的感覺,對吧?
這是一個事情,然後跟這個探測器相關的就是這個照片。在1990年2月14號,2月14號是什麼日子?在這個行星學家同時也是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卡爾·薩根的建議之下,「旅行者號」探測器把攝像頭轉了個角度,對著來的方向拍了一張照片。
什麼意思呢?這張照片拍的是地球。地球在哪?看不見,很小,為什麼?這個甚至是已經處理過之後的照片,它是把幾十張照片疊在一起,最後你能看見模模糊糊的一個小點,這個小點就是地球。當它如果只是一張照片的時候,這個小點大概只佔 0.2、 0.3 個像素,非常的小。它好像是一顆灰塵,所以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黯淡藍點」,非常的小。這個是科學發展到某一個階段以後,我們有些技術,我們能夠向宇宙當中發射探測器了以後,回過頭來看地球,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要拍這樣一張照片呢?這顯然不是一個科學家會要做的事情,對不對?科學家要做的肯定是探索、發現,要向前看、向外看。為什麼要到了某一個地方以後,給我們看一眼地球呢?但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卡爾·薩根應該強調自己的是一個作家的身份。
不管是科普作家還是科幻作家,當他作為一個天文學家、一個科學家的時候,他來做一些科學發現。與此同時,科學發現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新的想象和新的感受。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看見的地方都被整個地球所包裹。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到宇宙當中,回過頭來看地球,那麼小的一個小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樣來想象我們的地球呢?
那麼這樣一種變化,它和科學相關,又不僅僅是知識。誰對於這樣的變化最敏感?科學家當然是其中一部分,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些對這些變化非常敏感的人。
給大家看兩首詞,前面這首:「申江好,地火最光明,漏轉銅龍誇不夜,花開鐵樹照深更,比月更澄清。」
大家想得出來寫的是什麼嗎?「申江」指的是上海,這首詞寫於一百年前晚清的時候。它寫的是什麼?寫的是路燈。當一個從來就是讀古典詩詞的人第一次看見路燈,很震撼,寫下這麼一首詞。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在晚清西學東漸的年代,還有人寫這麼一首七絕,四句。這寫的是個電報,這首詩也是在一百年前寫的,在福建。電報,很多小朋友可能都不知道是什麼,它大概可以理解成電話、手機出現之前的上一個年代一種被淘汰的技術。但是在一百年前,中國的文人們、知識分子第一次見到這東西的時候,非常地震撼,甚至想要寫一首詩。
也不僅僅只有詩這樣一些東西,還有小說。有一個叫吳趼人的,可能上了高中的同學聽說過這個人。他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家之一,他寫過《新石頭記》,就是新《紅樓夢》。他就想如果賈寶玉還俗了,突然有一天,他去幹什麼呢?去坐潛水艇,去坐熱氣球。這個是晚清時期很多知識分子的想象。
那麼在最初的這個震驚的階段,很多報道熱氣球、飛機,這是一百年前畫報上畫的東西。這事過去之後,大家意識到一個問題:現代世界正在向我們中國靠近,各種方式向中國靠近,那麼就有變化;當我們意識到變化變成一種常態的時候,我們就不僅僅要滿足於感受一些東西,我們要適應它。這個適應過程其實是稍微有一點困難的,所以提出它的人都是比較著名的一些知識分子,比如梁啓超。
梁啓超有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倡導——要倡導新小說。新小說裡面他分了幾類,有偵探小說、軍事小說、政治小說,其中就包括哲理科學小說。大家注意,為什麼叫「科學小說」不叫「科幻小說」呢?因為當時還沒有「科幻小說」這個名詞。中文沒有,英文也沒有。他是直接覺得應該要有一些科學題材的東西出來。
梁啓超有一個小迷弟,魯迅。魯迅年輕的時候其實是一個科幻迷,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是這樣呢?魯迅做過很多的翻譯,他翻譯了《月界旅行》,就是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還翻譯過《地心遊記》,翻譯了很多。
他不光是翻譯,那個時候他大概22歲,他還覺得「梁啓超不是說要搞新小說嗎,新小說不是很多種嗎?在所有的新小說裡面,我覺得科學小說是最好的」。所以他就說了一個很厲害的說法——「必自科學小說始」。
大家看這個說話的方式,其實和梁啓超很相近,基本上是模仿著來的。這一年魯迅22歲,放到現在差不多是大學剛畢業。作為一個科幻迷的魯迅,他不僅翻譯,他還論說,他有一段表述非常有科幻感:「地球之大同可期」。「地球的大同」什麼意思?放在今天講,就叫做「人類命運共同體」。
地球的大同實現了以後,後面有什麼?星球之戰火,星球大戰,對吧?魯迅在講星球大戰,有點違和,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講什麼呢?他講烏托邦、樂園、福地,意思是到了某一個時間點,人類就不用奮鬥了,就非常美好了。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會一直有科學情況下的人類的努力和發展和競爭。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冥冥黃族可以興矣」。黃族是什麼?黃種人,以中國為代表的這麼一些人群。
大家想想,魯迅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是在1902年、1903年,100多年前。那個時候五四運動還沒有發生,甲午海戰剛剛結束。在那樣一個環境里,魯迅卻在科學小說、科幻小說當中,收穫了這樣一種精神動力。
但是就又有問題了。為什麼我們不知道這些?為什麼我們不熟悉晚清的科幻小說?上過高中的同學可能知道,魯迅後來寫了篇東西叫做《吶喊·自序》,他說「年少的時候做過很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科幻是他忘卻的夢想之一。
為什麼包括魯迅、包括梁啓超在內的這些人要放棄科幻呢?
其實講白了也很可以理解。他們生活的周邊其實不太有科學,不太有提科技產品。剛才我們講,看到一個路燈,要寫一首詩;看到一個已經被淘汰的電報技術,寫一首詩。在這樣一個缺乏生活經歷的情況下,要理解科學帶來的變化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我們今天比較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時代。所以我們講,在我們這個科學時代,看上去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社會環境以後,再要理解科學,大致上我們要經過三個階段:接受、想象和理解。
這麼說起來比較空,我給一個案例。上初中的同學注意,這是一篇你們初中一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文,叫做《帶上她的眼睛》,是劉慈欣的一篇小說。大家注意看最後兩行:「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都離她不會再遠了。」
這話是什麼意思?劉慈欣自己對這個結尾非常滿意,他甚至寫了一篇文章來講這個事情,他說「我對這個結尾非常地滿意,因為它在講一個科學上面的事情」。怎麼樣來理解這個事情呢?
首先,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有一個地球,有一艘飛船或者叫做「地航船」,一直挖到了地心,然後出了事故。有一個科研人員,有一個小姑娘,被困在那裡面了,她出不來了。但是呢,人出不來,還有一個通訊設備,可以用VR,可以用量子傳輸來進行一些溝通。那麼男主人公就戴著她的VR設備,相當於是帶上這個女孩的眼睛,到處去看外面的世界。
這是一個基本的設定,在科學上這是可能的。可能得先接受這個事情,因為它不難。困難的地方在哪裡呢?在於想象,你怎麼去想象一個地球。我們知道有一個地球,但是我們怎麼將它在腦子裡面給刻畫出來,這個其實是有一點難度。
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徑有多少?地球當然不是一個整圓,它會有高的地方,也有矮的地方,平均下來大概是12000多千米。地球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大概8.8千米。那最深的地方是哪裡?大海溝,什麼什麼大海溝,記不住名字,沒關係。海溝有多深?也是一萬多一點點,單位是米,換算成千米,差不多是11.1千米。還是很難想象,什麼意思呢?往上10千米,往下10千米,基本上除了少數幾個宇航員以外,大部分的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基本上就是在這個二十公里範圍內生存。
地球是一萬多公里,怎麼來想象這個距離?一萬多公里比20千米可能大個幾百倍,我們生活當中,什麼東西大概是在幾百這個數量級 的?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字典。
一本《新華大詞典》,可能是一千多頁,可能就是幾百張。假設地球就是一本字典這麼厚,那麼人類生活的空間大概就是一張紙這麼一個厚度。腦子里有這樣一個形象以後,你再來看有一個主人公在地球的表面,有一個小姑娘被困在地球的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地球是不是突然一下子好像變成了一種模型,變成了一種透明的東西——這個是「透明的地球」的一個想象的意義。
當我們接受了一個普遍的假設,能夠想象出一個東西之後,就可以產生一些個人化的理解。
當劉慈欣說「無論我走到哪兒,離她都不會再遠了」,他不僅僅是在講我有一個地球,我有一個半徑。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裡面很絕望,因為那個小姑娘再也出不來了,而且這樣的一個跨度,基本上是人力難以逾越的,雖然我們有一個地航船,但是還出了事故,她出不來了。有的人覺得,雖然很困難、很可怕,但是又有另外一種超越性的體驗、一種想象,在這個過程當中。
那麼我們可以說,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達成一種理解。對於這樣一種現代生活、現代經驗的理解,就隱藏在我們非常日常的對於科學的一些知識當中。這個知識真的不難,基本上小學、初中,最多高中,基本上都可以接受了。但是正是通過我們在大腦當中想象這些知識,在幻想當中刻畫這些形象,我們能夠獲得一些不一樣的體驗——蘊藏在冰冷的方程式當中,蘊藏在枯燥的科學知識當中,會有一些了不起的審美體驗——這也就是科幻想要做的事情。
當你理解了科幻,當你開始接觸科幻以後,你的世界會在某一些瞬間變得不同。對於我來說,這樣的一些變化,會令我非常快樂,非常爽,這也是支持我一直都在搞科幻的一個原因。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