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文》文字稿:气候变暖1.4度,你的城市会发生什么?| 刘君言
简体
我第一次去接触气候变化这个议题差不多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关注的议题是女性视角怎样在环境领域里面可以发挥作用。从 09 年到现在,已经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女性研究的学者转向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也非常有幸可以继续深入地去研究关于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议题。
每年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报道也好,可能有上万篇。大家听到比较多的词汇,也许是屏幕上的这些。比如说我们最近在新闻联播上可能会听到很多关于 2030年达峰目标,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等等。还有关心国际议题的,会看到巴黎协定,会看到 2℃ 目标,然后可能看到,比如说南极的海冰融化、北极山火等等。
这些词我们去把它梳理一下的话,会发现大部分的词汇、大部分的议题都是关于技术的、经济的、政治的;它被放在一个全球的尺度下去考量,被放在一个未来的、遥远的情境下去分析。我们并没能够看到气候变化到底与我们,与当时当下的每一个人发生的连接。并且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此时此刻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应对气候变化。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威力是在2018年。那一年我们很有幸地和中科院的科学家一起去考察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一些冰川的变化。我们到的第二个冰川叫做天山一号。这座冰川位于乌鲁木齐河的上游,它供给着乌鲁木齐河差不多 40% 的水源。这是 1993 年天山一号冰川的形象,它的东西两支是握在一起的两个手,非常的美丽。而现在,这两只”手”永远地分开了。
我记得在天山一号脚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写着“2014年5月”,是当年冰川站的科考队员在当时留下的记录冰川末端位置的一个数字。我们18年的时候再次抵达那个点位,它已经是一片石子滩,而冰川的末端退缩到了几十米开外。
冰川它不仅仅是气候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示器,它能够映照出气候变化到底是怎样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它是一个固体水库,它滋养着下游几百万绿洲民众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再不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30 年、50 年以后,下游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他们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2019 年的时候,全球的平均温度已经比较工业革命前上升了 1.1℃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 1.1℃ 吗?2℃ 又怎样?3℃ 又怎样?今天有个寒潮,或者明天广州市遇到了一个暖湿气流,可能今明两天的温度变化都不止这小小的 1℃、2℃ 。但是这个 1℃、2℃,它是放在一个全球的尺度下去看到的被平滑过的曲线。如果我们把它缩小缩小,缩到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所在的这个时点,它的波动性是非常剧烈的。
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小的数字。这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广州市从1908年到2019年这100 多年间气候变化的一些数字。
第一个数字是 1.4℃,这是 2019 年广州市的平均气温较 1908 年上升的一个数字。这小小的 1.4℃ 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高温热浪。在1990年以前,广州市每年平均的高温日数差不多是 6.5 天,而现在这个数字是34.7天。这意味着每一位广州市民每年要经历的高温热浪的天数,可比以前多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
这可不是你躲在空调间里面可以去轻易解决的问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高温热浪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一个隐形杀手。对于户外工作者、老人、婴幼儿,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来说,高温热浪意味着他们的死亡几率会大大的增加。
接下来一个数字是广州市全年的降雨量,比照 20 世纪初的时候,增加了 300 多毫米。这 300 多毫米可不是 365 天平均地落到地面上的,它会短时间地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下落到地面,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雷阵雨或者短时强降水。
现在整个广州市的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和它的强度,比以往增加了非常多,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甚至于 90 年代相比,它的强度都已经增加了 10% 到 15% 。这些短时强降水会给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洪涝也许你们每年都会看到,包括城市看海,广东在内的非常多的城市,可能现在年年都在看海。这些经济损失,基础设施的损失以及人员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高温、热浪、干旱,这些还是我们平时相对比较熟悉的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故事,还有一些气候变化的威力发生在悄然的、不可预测的、非线性的结果。
屏幕上这些虫子叫做沙漠蝗虫。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东非、北非包括甚至南亚地区都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蝗灾。这个蝗虫的威力有多大?在小小的一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可以容纳 4000 万只蝗虫,这一个小的种群每天可以吃掉 35,000 人的口粮。而仅仅在肯尼亚一个国家,他们发现的蝗虫种群有多大?长度 60 公里,宽度 40 公里,每天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 150 公里。我想我不需要给大家去计算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轻易地换算出来蝗虫灾害的影响有多大。整个东非地区有 1600 万人口受到了影响,而且他们已经生活在粮食危机之下。
这么严重的蝗虫灾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起因是意想不到的两场降雨。
在 2018 年的 5 月和 10 月,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的温度上升,在这个地区形成了两起非常罕见的热带气旋风暴,携带了大量的水汽,侵入了原来蝗虫生存的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我们常说久旱逢甘霖,对植物、对人是这样,对蝗虫更是这样。受到水汽的影响,同时水汽又滋养了非常多植物的生长,使得蝗虫一下子有了充足的口粮和水热条件,发展成为巨大的蝗虫灾害。
而在 2019 年的时候,整个非洲角的区域又遇到了史上最为湿润的雨季。大家难以想象,我今年下的雨是往年平均值的 4 倍是什么概念?蝗虫一下子就成灾了,而且不仅影响了东非地区,甚至跨越到了南亚。我记得在 3 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媒体都讨论过一轮,说这个蝗灾会不会入侵中国。
气候变化的影响真的是难以估量的。
牛津词典公布了 2019 年的年度词汇,climate emergency,气候紧迫性。“紧急”这个词和气候变化被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而到了 2020 年,气候变化并没有由于新冠疫情而停止脚步。澳洲的山火从去年烧到今年,甚至在高温热浪的影响之下,加州、亚马逊以及靠近北极的西伯利亚都发生了严重的山火。北极圈记录到了 38℃ 的创记录的高温,而且由于高温导致北极的冻土融化发生了严重的漏油事故。相信在座的大家一定不会忘记今年夏天席卷中国整个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这一切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气候变化的影子。
气候不仅仅在变化,它已经告急。
相信在座的大家在此时此刻一定有一个问题:我能够做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来应对这加速变化的气候风险?其实关于公众、个人行动的讨论,我们也经历过挺多年了,大家肯定比较熟悉低碳 10 条、低碳生活指南等等。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宣传标语,大家一定多多少少都记住了一些点,包括我要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包括食物浪费,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费等等。但是这些词总觉得,我听起来很熟悉,你要我自己去做的时候,好像总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今年我们也和一些朋友聊天,说,你能跟我说说,你觉得公众的气候行动到底是什么吗?然后有个朋友回答我说,君言我跟你说,公众个人行动没啥用。公众个人行动,你一万个人骑自行车每天的减排量,可能都抵不上政府去关掉一座煤电厂。他的回答其实也让我去思考,气候行动是不是一定要被限定在小小的个人减碳量的数字上呢?
我想气候行动的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去计算我们每一次微小的改变带来的数字,而在于这个行动它能够带来的希望,它能够带来的力量。
今年在知乎上面有一个热帖叫作“人类是否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我想给这个热帖、这个问题再加上一个新的维度叫作“人类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和信心应对气候变化”。如果我们从技术上来说的话,所有的科学家、全球的经济学家都用他们的技术论证和模型推演向我们去证明,在充足的资金、在稳健积极的政策和跨越式的技术发展之下,我们有能力把全球温升控制在 1.5℃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灾害性后果。然而这一切事件实现的前提,在于我们有意愿和信心去推动这些改变的发生。这个意愿和信心不仅来自政府,不仅来自企业,更来自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行动。
现在在我演讲的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点我个人觉得气候行动很有用的小 tips。
第一个是关于认知和交流的。
咱们刚刚聊到那么多,都是关于气候变化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包括它的科学问题的本身都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所以说我们去认识气候变化的时候,总觉得好像会陷入一个简单的误区。
比如说今年有很多朋友会跑过来问我,今年是冷冬,那么冷,寒潮,怎么还气候变暖了呢?我一般都会直接回答他说,因为去年和前年的暖冬你可能太适应了。但这是个错误的回答。因为关于气候变化,其实每一个寒潮,每一个波动的本身,它其实背后都会是气候的推动。正是由于气候使得波动性的增强,它不仅波峰增大了,它的波谷也会增大。然而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去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简单的、直接的、短平快的。我不需要去带批判性思维,我不需要去做更多因果关系以外的逻辑推演,我就想知道我看到的东西是什么。
但这样的认知方法、这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得我们陷入到了一个个信息的茧笼中间,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全局,更没有办法去理解气候变化这样复杂性的议题,这会给我们的行动造成巨大的障碍。
所以我想给大家第一个 tips 是提升认知和分享交流。把我们看到的这些点和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不认识的人,去多多聊一聊天,听一听他们的想法。我们尽可能地去拼凑出这个复杂系统中间的一小块、一小块拼图。
第二个小 tips ,是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其实我们每一个行动都是一个选择的结果,但气候行动的本质是做一个对人、对他人、对地球、对这个社会负责任的人。请不要去跟大家说,你是个气候行动者,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就不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打车,你不应该点外卖。但事实上重要的不在于说他这一次行动造成的影响,而在于他在做每一次行动的时候,每一次选择的时候,回过头去想一想,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我赶早班机的时候我也得打车对吧?我也没有地铁可以达到。但当我有时间的时候,回去看,我坐一次公交,我坐一次地铁,比我打车我的减排量更高,我可以做得更负责任。
第三个小 tips ,是做一个创变者。我们刚刚已经看到从 1.1℃ 到 1.5℃ ,留给我们的空间,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期已经那么那么窄。我们现在不能再等待线性的发展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跨越式的力量。大家每一位都是学生,或许是烘焙师,或许是酒吧老板,或许是设计师等等,你们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请大家在我们自己的位置上面想一想,我们如何去参与创变、滋养创变,去赋能创变,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小的行动去汇聚成力量的洪流,去打破每一个框框,去创造一个更有可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繁體
我第一次去接觸氣候變化這個議題差不多是在2009年的時候,我關注的議題是女性視角怎樣在環境領域裡面可以發揮作用。從 09 年到現在,已經十年過去了,我從一個女性研究的學者轉向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也非常有幸可以繼續深入地去研究關於氣候變化這個宏大的議題。
每年我們能夠看到的有關氣候變化的研究報道也好,可能有上萬篇。大家聽到比較多的詞彙,也許是屏幕上的這些。比如說我們最近在新聞聯播上可能會聽到很多關於 2030年達峰目標,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等等。還有關心國際議題的,會看到巴黎協定,會看到 2℃ 目標,然後可能看到,比如說南極的海冰融化、北極山火等等。
這些詞我們去把它梳理一下的話,會發現大部分的詞彙、大部分的議題都是關於技術的、經濟的、政治的;它被放在一個全球的尺度下去考量,被放在一個未來的、遙遠的情境下去分析。我們並沒能夠看到氣候變化到底與我們,與當時當下的每一個人發生的連接。並且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在此時此刻花那麼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去應對氣候變化。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巨大威力是在2018年。那一年我們很有幸地和中科院的科學家一起去考察中國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的一些冰川的變化。我們到的第二個冰川叫做天山一號。這座冰川位於烏魯木齊河的上游,它供給著烏魯木齊河差不多 40% 的水源。這是 1993 年天山一號冰川的形象,它的東西兩支是握在一起的兩個手,非常的美麗。而現在,這兩只」手」永遠地分開了。
我記得在天山一號腳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上寫著「2014年5月」,是當年冰川站的科考隊員在當時留下的記錄冰川末端位置的一個數字。我們18年的時候再次抵達那個點位,它已經是一片石子灘,而冰川的末端退縮到了幾十米開外。
冰川它不僅僅是氣候變化一個非常重要的指示器,它能夠映照出氣候變化到底是怎樣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它是一個固體水庫,它滋養著下游幾百萬綠洲民眾的生活。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我們再不阻止氣候變化的發生,30 年、50 年以後,下游數以百萬計的民眾,他們的水資源短缺危機將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2019 年的時候,全球的平均溫度已經比較工業革命前上升了 1.1℃ 。也許你會問,不就是 1.1℃ 嗎?2℃ 又怎樣?3℃ 又怎樣?今天有個寒潮,或者明天廣州市遇到了一個暖濕氣流,可能今明兩天的溫度變化都不止這小小的 1℃、2℃ 。但是這個 1℃、2℃,它是放在一個全球的尺度下去看到的被平滑過的曲線。如果我們把它縮小縮小,縮到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個位置,所在的這個時點,它的波動性是非常劇烈的。
想先請大家看一組小的數字。這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廣州市從1908年到2019年這100 多年間氣候變化的一些數字。
第一個數字是 1.4℃,這是 2019 年廣州市的平均氣溫較 1908 年上升的一個數字。這小小的 1.4℃ 意味著什麼呢?首先是高溫熱浪。在1990年以前,廣州市每年平均的高溫日數差不多是 6.5 天,而現在這個數字是34.7天。這意味著每一位廣州市民每年要經歷的高溫熱浪的天數,可比以前多了接近一個月的時間。
這可不是你躲在空調間裡面可以去輕易解決的問題。由於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城市高溫熱浪已經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一個隱形殺手。對於戶外工作者、老人、嬰幼兒,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居民來說,高溫熱浪意味著他們的死亡幾率會大大的增加。
接下來一個數字是廣州市全年的降雨量,比照 20 世紀初的時候,增加了 300 多毫米。這 300 多毫米可不是 365 天平均地落到地面上的,它會短時間地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下落到地面,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雷陣雨或者短時強降水。
現在整個廣州市的短時強降水的發生頻率和它的強度,比以往增加了非常多,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甚至於 90 年代相比,它的強度都已經增加了 10% 到 15% 。這些短時強降水會給我們的城市排水系統造成巨大的影響。洪澇也許你們每年都會看到,包括城市看海,廣東在內的非常多的城市,可能現在年年都在看海。這些經濟損失,基礎設施的損失以及人員的傷害是難以想象的。
高溫、熱浪、乾旱,這些還是我們平時相對比較熟悉的有關氣候變化影響的一些故事,還有一些氣候變化的威力發生在悄然的、不可預測的、非線性的結果。
屏幕上這些蟲子叫做沙漠蝗蟲。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東非、北非包括甚至南亞地區都爆發了非常嚴重的蝗災。這個蝗蟲的威力有多大?在小小的一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可以容納 4000 萬只蝗蟲,這一個小的種群每天可以吃掉 35,000 人的口糧。而僅僅在肯尼亞一個國家,他們發現的蝗蟲種群有多大?長度 60 公里,寬度 40 公里,每天的移動速度可以達到 150 公里。我想我不需要給大家去計算最後的結果,我們可以輕易地換算出來蝗蟲災害的影響有多大。整個東非地區有 1600 萬人口受到了影響,而且他們已經生活在糧食危機之下。
這麼嚴重的蝗蟲災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起因是意想不到的兩場降雨。
在 2018 年的 5 月和 10 月,由於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的溫度上升,在這個地區形成了兩起非常罕見的熱帶氣旋風暴,攜帶了大量的水汽,侵入了原來蝗蟲生存的乾旱和半乾旱的沙漠地區。我們常說久旱逢甘霖,對植物、對人是這樣,對蝗蟲更是這樣。受到水汽的影響,同時水汽又滋養了非常多植物的生長,使得蝗蟲一下子有了充足的口糧和水熱條件,發展成為巨大的蝗蟲災害。
而在 2019 年的時候,整個非洲角的區域又遇到了史上最為濕潤的雨季。大家難以想象,我今年下的雨是往年平均值的 4 倍是什麼概念?蝗蟲一下子就成災了,而且不僅影響了東非地區,甚至跨越到了南亞。我記得在 3 月份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媒體都討論過一輪,說這個蝗災會不會入侵中國。
氣候變化的影響真的是難以估量的。
牛津詞典公佈了 2019 年的年度詞彙,climate emergency,氣候緊迫性。「緊急」這個詞和氣候變化被緊密地關聯在一起。而到了 2020 年,氣候變化並沒有由於新冠疫情而停止腳步。澳洲的山火從去年燒到今年,甚至在高溫熱浪的影響之下,加州、亞馬遜以及靠近北極的西伯利亞都發生了嚴重的山火。北極圈記錄到了 38℃ 的創記錄的高溫,而且由於高溫導致北極的凍土融化發生了嚴重的漏油事故。相信在座的大家一定不會忘記今年夏天席捲中國整個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這一切事件的背後都有著氣候變化的影子。
氣候不僅僅在變化,它已經告急。
相信在座的大家在此時此刻一定有一個問題:我能夠做什麼,我應該做些什麼來應對這加速變化的氣候風險?其實關於公眾、個人行動的討論,我們也經歷過挺多年了,大家肯定比較熟悉低碳 10 條、低碳生活指南等等。我們看到非常多的宣傳標語,大家一定多多少少都記住了一些點,包括我要乘坐公共交通、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包括食物浪費,減少一次性塑料消費等等。但是這些詞總覺得,我聽起來很熟悉,你要我自己去做的時候,好像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
今年我們也和一些朋友聊天,說,你能跟我說說,你覺得公眾的氣候行動到底是什麼嗎?然後有個朋友回答我說,君言我跟你說,公眾個人行動沒啥用。公眾個人行動,你一萬個人騎自行車每天的減排量,可能都抵不上政府去關掉一座煤電廠。他的回答其實也讓我去思考,氣候行動是不是一定要被限定在小小的個人減碳量的數字上呢?
我想氣候行動的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去計算我們每一次微小的改變帶來的數字,而在於這個行動它能夠帶來的希望,它能夠帶來的力量。
今年在知乎上面有一個熱帖叫作「人類是否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我想給這個熱帖、這個問題再加上一個新的維度叫作「人類是否有能力、有意願和信心應對氣候變化」。如果我們從技術上來說的話,所有的科學家、全球的經濟學家都用他們的技術論證和模型推演向我們去證明,在充足的資金、在穩健積極的政策和跨越式的技術發展之下,我們有能力把全球溫升控制在 1.5℃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災害性後果。然而這一切事件實現的前提,在於我們有意願和信心去推動這些改變的發生。這個意願和信心不僅來自政府,不僅來自企業,更來自我們每一個個體的行動。
現在在我演講的最後,我想給大家介紹一點我個人覺得氣候行動很有用的小 tips。
第一個是關於認知和交流的。
咱們剛剛聊到那麼多,都是關於氣候變化議題本身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非線性,包括它的科學問題的本身都存在著很多的爭議。所以說我們去認識氣候變化的時候,總覺得好像會陷入一個簡單的誤區。
比如說今年有很多朋友會跑過來問我,今年是冷冬,那麼冷,寒潮,怎麼還氣候變暖了呢?我一般都會直接回答他說,因為去年和前年的暖冬你可能太適應了。但這是個錯誤的回答。因為關於氣候變化,其實每一個寒潮,每一個波動的本身,它其實背後都會是氣候的推動。正是由於氣候使得波動性的增強,它不僅波峰增大了,它的波谷也會增大。然而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去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的方法是簡單的、直接的、短平快的。我不需要去帶批判性思維,我不需要去做更多因果關係以外的邏輯推演,我就想知道我看到的東西是什麼。
但這樣的認知方法、這樣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使得我們陷入到了一個個信息的繭籠中間,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全局,更沒有辦法去理解氣候變化這樣複雜性的議題,這會給我們的行動造成巨大的障礙。
所以我想給大家第一個 tips 是提升認知和分享交流。把我們看到的這些點和我們身邊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去多多聊一聊天,聽一聽他們的想法。我們盡可能地去拼湊出這個複雜系統中間的一小塊、一小塊拼圖。
第二個小 tips ,是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其實我們每一個行動都是一個選擇的結果,但氣候行動的本質是做一個對人、對他人、對地球、對這個社會負責任的人。請不要去跟大家說,你是個氣候行動者,氣候變化這個事情就不應該做什麼,你不應該打車,你不應該點外賣。但事實上重要的不在於說他這一次行動造成的影響,而在於他在做每一次行動的時候,每一次選擇的時候,回過頭去想一想,我為什麼這麼做?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方法?我趕早班機的時候我也得打車對吧?我也沒有地鐵可以達到。但當我有時間的時候,回去看,我坐一次公交,我坐一次地鐵,比我打車我的減排量更高,我可以做得更負責任。
第三個小 tips ,是做一個創變者。我們剛剛已經看到從 1.1℃ 到 1.5℃ ,留給我們的空間,留給我們的時間窗口期已經那麼那麼窄。我們現在不能再等待線性的發展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跨越式的力量。大家每一位都是學生,或許是烘焙師,或許是酒吧老闆,或許是設計師等等,你們有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身份,請大家在我們自己的位置上面想一想,我們如何去參與創變、滋養創變,去賦能創變,讓我們每一個人的小的行動去匯聚成力量的洪流,去打破每一個框框,去創造一個更有可能的未來。
謝謝大家!